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
随着“
互联网+的不断推进,许多行业已经发生了耳目一新的变化,我国制造业企业也不会错过这缕“春风”,不甘心在互联网时代落下脚步。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文件,更是明确指出互联网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要素。
我国既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然而,当制造业遇上“互联网+”,两者又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如果说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是“立定跳”,那么“互联网+”时代就给制造业企业提供了一个“撑竿跳”的机会。
制造业升级:
智能化应用势在必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说,“互联网进入中国的20多年,消费者成了主角。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正向企业、产业渗透,支撑工业发展。”
“互联网+”在很多行业不断创造着奇迹,许多制造业企业也开始纷纷借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竞相构建智能生产、精准管理、柔性制造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并且利用新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制造理念来解决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钟爱与热捧。位于成都高新西区的戴尔成都工厂车间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现象:机器上生产线后,只需插上电源和网络线,就会自动从服务器里面下载相应软件,接下来的测试也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通过所有测试的机器就会直接进入到下一工序;而没有通过的,如高压测试以及QA检查不合格,就会被自动推送到修理站,修理完以后重新再跑整个流程。
而这样敏捷化的生产、连续而不中断的业务方式,是戴尔成都工厂成功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所在,即在其前端生产线借助云客户端解决方案,后端部署戴尔端到端IT解决方案。即使一个终端不幸发生故障,只需要换一台终端。戴尔通过把智能设备与人、平台等全部连接到网络,在数据平台的驱动下成功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并且按需生产实时交付。
其设备安全、高效、低能耗和易于管理的特性,使得戴尔成都工厂2014年在实现出货量1400万台、年总产值破千亿的同时,更使资本支出下降50%,节省了高达96%的能源成本。
借助“互联网+”,许多制造业企业纷纷在自我的实践中尝到甜头。然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等因素的影响下,制造本身在工业产品附加值构成中的比例越来越低,增值性服务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新焦点。
炎炎夏日,在北京的一幢公寓楼内,黄先生正在享受着清凉舒适的室内环境,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新安装的这台“云空调”,能够根据北京当地实时的天气状况智能地调节屋内的温度和湿度。
而这台“云空调”的控制指令是从广东总部云服务控制中心发出的。在其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跳动着全球各地志高“云空调”用户的屋内温度、湿度、当地气候等指标数据,而这样智能的“云空调”设备也正是得益于“互联网+”的支撑。
“互联网设施的完善,让家电厂商不再仅仅停留于做产品,在帮助用户营造室内环境、提升智能化体验方面,企业可以做得更多。”互联网让企业销售空调的同时可增加科技服务,还可基于大量用户需求数据,研发更符合消费者习惯的产品。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逐渐达成一种共识:在《中国制造2025》勾勒出制造业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中,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主攻方向,而要想实现智能制造,互联网和制造业的融合将是其直接的推动力。
来自
一凌网SAAS平台,为众多企业用户提供在线ERP,
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免费进销存,
免费仓库管理系统等在线软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