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时代发展很快,但我国因为各种原因一直处在价值链的最低端,分配的利润也是最少的,我们所谓的劳动力优势其实也意味着廉价。从目前来看,现状将持续许多年不变。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要减低一切损耗和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可以体现在工业企业的各个环节上。对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融合”应该体现在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因为我们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大国,因为我们习惯于不断重复投资盲目扩大规模,因为在工业生产领域存在的浪费和低效比比皆是,触目惊心。人们在找不到解决方案的时候,也习以为常了,似乎浪费是不可避免的。在人民币升值、提高劳动力价格的背景下,众多企业已逼到了生死边缘。而通过“融合”,通过量化的精益管理技术和工具,改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竞争能力,这将可能使企业起死回生。
很多企业习惯不断地实施工业企业的扩张,我们需要认真分析企业的生产能力到底还有多大潜力?能不能把投入产出比做大?因为,工业管理的固定成本基本不变,挖掘产能是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的。
为什么生产现场管理这个黑箱如此坚固?这需要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事实上在当今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阶段,我们也有理由对传统的管理理论、方法提出挑战。每一个时代都有符合这个时代特色的管理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思想被淘汰,新的思想诞生是发展的规律。
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在离散型制造业实施JIT必定以牺牲产能为代价,需要更大的库存为代价,使得整体效率更低。但是丰田管理的权威效应让人们盲从,忘记了质疑和思考,甚至,JIT已经成为“精益管理”的代名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社会的条件下,当一种管理系统不能适应环境的要求,具有生存能力的新一代管理系统很快就会破壳而出。如同从泰勒到福特到丰田,科学管理变革为管理科学,基于系统工程科学的新的管理模式必将取代前者。
所谓“企业管理”,根本上说是对人的管理。从管理理论的发展史看,各个阶段对于劳动者所处位置是不同的。
从小作坊过渡到规模化工业便有了工业管理理论。理论一定是时代的产物。在泰勒时代不可能有丰田管理模式,那么在社会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丰田管理模式的缺陷已经显现,时代呼唤一个新的管理理论,这将是打开生产现场管理“黑箱”的方向。而打开“黑箱”是时代的选择,对于资源短缺又渴望崛起的中国来说更为迫切。
所谓“黑箱”也就是生产现场管理问题。在系统工程学科分类中这属于大系统、复杂系统问题。能打开吗?实际上任何一个专业科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技术整体的支持。我们仅仅从应用数学的角度来说,在泰勒时代线性规划尚未建立,不可能思考和解决生产计划的优化问题;而在解决复杂的生产计划调度优化问题又是线性规划远远不能胜任的。“黑箱”问题在数学上是一个“维数灾”的问题,尽管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超级计算机超越了每秒千万亿次的速度,要解决“黑箱”问题也显得力不从心。在解决“黑箱”问题中,管理理论的创新,以及利用当代最先进的运筹学成果,集成专家(工人)经验是唯一的途径。在这方面,美国系统工程学家、数学家Leyuan Shi发明的“NP”方法论是当代运筹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已在一些工程技术和工业管理中得到成功应用。
“黑箱”埋藏着巨大的财富,当然也需要巨大的智慧去挖掘。这是工业管理软件发展的突破口。打开“黑箱”蕴藏着极大的商机。
一个管理系统一套软件,如果能实现挖掘企业产能的10%,那么该软件产品销售额度为年产能增值的十分之一计算,仅仅装备制造业就将产生一个市场规模达700亿的工业软件产业。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工业软件的发展除本身带来的巨大市场规模以外,还会建造一个新的产业链其中包括系统集成商,物联网硬件配套,云计算服务中心,服务外包中心,专业咨询服务等。
随着国际“低碳”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高能耗的国家,究竟该如何实现绿色生产?企业浪费的产能有多少?制约产能的关键在哪里?因此,努力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把制造业信息化的焦点放在生产现场管理,用同样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降低生产成本,这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必然之路。